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6年,在沈兼士、陈光熙等人的倡导之下,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立。4月末,“国立高工”开始招生,校址为西直门内一座日华铁厂,学校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属“国立”性质。
1947年9月,位于背景北京福绥境38号的新校舍建筑落成,学生迁入上课。同年,国民资源委员会委托教育部转令国立高工增设“中等技术科”,下设机械、电讯两组。1948年10月,教育部指令国立高工,中等技术科的机械组、电讯组继续招生。
1949年7月至9月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学校改归中央重工业部直接领导。10月6日,“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月1日,华北大学高职部正式与国立高工合并。12月20日,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称为“北京重工业学校”。1951年1月1日,原“北京高工”正式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并启用新校印。
北京钢铁工业学校
1952年3月,重工业部筹备将北京重校分为“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和“北京钢铁工业学校”。8月,两校筹备组联合用北京重工业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12月8日,“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宣告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校”也于同期成立,学校由重工业部钢铁局领导。
1953年,石景山区西黄村新校区教学主楼等土建工程相继完工并交付使用。1954年,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校职工子弟小学。7月,经重工业部批准,将金属采矿、选矿、炼焦3个专业的师生,连同有关的教学仪器设备,调整到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
1955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该校又划归重工业部直接领导。1956年6月,划归冶金工业部领导。8月,冶金工业部在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开办“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冶金工业部分院”。
北京冶金机电专科学院
1958年2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冶金工业部分院停办。10月,经冶金工业部和北京市委同意,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北京冶金机电专科学院。1959年10月6日,冶金工业部将北京冶金专科学校交由石景山钢铁公司领导。
北京钢铁学校
1960年6月,经北京市委同意,北京冶金专科学校升格为石景山冶金学院。1961年4月,学校把1960年入学的徒工班学生全部转到石景山钢铁公司技工学校学习。
1963年4月,石景山冶金学院重新划归冶金工业部领导。8月5日,冶金工业部下发通知,决定将石景山冶金学院调整为北京钢铁学校,开展中等专业教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即停止招生。6月3日后,在校学生全部停课。1969年7月,学校改由首都钢铁公司领导,并将首都钢铁公司技师学校(首钢技校)并入北京钢铁学校。1972年10月,北京钢铁学校恢复招生。
北京冶金机电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时期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冶金机电学院易名为北方工业大学。1993年12月,学校正式成为全国第五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方工业大学。1995年1月15日,学校成立研究生部。
1998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文件规定包括北方工业大学在内的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9月23日,原国家有色工业局和原国家煤炭工业局决定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的建制撤销,并入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现华北科技学院)。
2003年8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复,同意学校征用与学校毗邻的土地,建设学校东南校区。2006年4月20日,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批。
2012年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资格。2014年12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5年,学校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2017年2月,北方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研究院成立。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年,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联合成立“高校京西发展联盟”。
2024年9月25日,北方工业大学无人机学院揭牌成立。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方工业大学的储能交叉学科平台。12月6日,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12月27日,北方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学院成立。
2025年4月24日,白银集团与北方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7月4日下午,“北方工业大学-曾益慧创集成电路测试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