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邮本科招生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邮电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北京邮电大学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2个牵头建设,1个参与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网信办/教育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1个、文旅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入选首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类别机构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
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
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智能管理与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信息网络北京实验室
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天地互联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通信与网络核心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无线网络融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数字文化产业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网络信息处理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智慧医疗产学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信息光电子学与纳异质结构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架构与通用平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网络社会信息开发与保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网络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参考文献:(截至2024年7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北京邮电大学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在无线移动通信、光通信、文化大数据、未来网络、卫星导航与定位、星地计算、物联网智能感知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众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新的突破,有力服务了“网络强国”“文化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科研工作“质”与“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奖励、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超百项,居全国高校前列,科技创新的价值贡献度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栅格动态调制灵活速率光传送网关键技术与应用忻向军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廖建新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向一体化无线网络的多域资源认知与虚拟化关键技术冯志勇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高速超长距离t比特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与工程实现忻向军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容量弹性化灵活带宽光网络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张杰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彭木根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融合的超大容量光接入技术及运用纪越峰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邓中亮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天线多频技术及在多模移动终端的应用刘元安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贾英民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星地融合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邓中亮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信息密度非均匀下的异构无线组网新技术张平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光电交叉联动与跨层灵活疏导的光传送技术及设备纪越峰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智能通道组织和共享保护方法的光层联网技术与应用纪越峰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d-scdma及其增强型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与平台张平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廖建新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宽带无线移动tdd-ofdm-mimo技术张平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部分研究成果
奖类成果奖级
自然科学奖无线网络的云雾适配理论与方法 2020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密集无线网络云边协同理论与方法 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发明奖敏捷立体覆盖无线组网技术与应用 2020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通信电磁空间频谱测量认知分析技术与应用2021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机固融合快速组网关键技术与应用202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低能耗无线感传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2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截至2024年11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4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建于1955年。现有建设面积5·22万平方米(西土城校区图书馆1·55万平方米,沙河校区图书馆3·67万平方米。)馆员6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和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一半以上;全馆共设综合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文献借阅部(西土城)、文献借阅部(沙河)、情报服务部、技术支持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7个部门。

学校图书馆建有千兆光纤接入、百兆到桌面的高性能网络支撑环境,实现了无线网服务全覆盖;采用先进的跨平台html5技术架构,建立了高性能的数字图书馆平台;自助借还书设备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们对图书馆的利用;智慧图书馆服务导航系统实现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全面的、智能的信息服务感知平台,让读者随时、随地、随心发现并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图书馆自主研发了“悦读书院”经典阅读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现代电子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建设了包括移动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平台等在内的数字图书馆基础软件,实现了三个校区间图书的通借通还,方便三个校区之间学生借还图书。先进的技术设备、智能化的服务环境、书香校园文化和深层次的情报分析服务,使图书馆与师生学习环境、科研环境平滑对接,为读者建立了随时随地获得多方位信息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电子资源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邮电通信和电子学专业特色,尤其是世界上一些享有盛誉的电信专业书刊收藏较全,在全国堪称第一。现有馆藏总量近633万册(件),其中馆藏纸质图书236万册,馆藏电子图书(折合)397万册。拥有采购和自建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200余个,数据库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我馆还与80家图书情报机构实现了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形成了以信息通信文献为主,工、管、文、理等多学科文献共存,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互借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术期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创刊于1960年,是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信息学科为主导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科学、工程技术方面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前沿学科发展的综述等。 1999年《北邮学报》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收录,是ei核心期刊。2021、2022年《北邮学报》入选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北邮学报》长期被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教育部主管、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经济与管理、网络文化、电子商务、互联网治理与法律、通信管理、社会治理、网络思政、教育研究等。本刊热诚欢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学者踊跃投稿。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是由六所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及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于1994年联合创办,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为双月刊,大16开。主要刊载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高等智能、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基础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以及学位论文等。它是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通信现代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读者对象主要为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事业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