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已设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2个,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新型研发中心、北京市哲学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医骨伤治疗与运动康复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循证中医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肿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证候规范化方法重点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循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针灸特色疗法评价重点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重点研究室、脑病中医证治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研基地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南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品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药肝损伤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神经变性病中医药防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资料来源于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学校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达到历史新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位居中医药院校之首。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写的《灸用艾绒》《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3部分:问诊》已分别作为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此外,学校的“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也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2年以来)
奖项成果主要完成人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张伯礼、王永炎、刘金生等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李澎涛、罗国安、王庆国等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王琦、朱燕波、王前飞等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唐启盛、曲淼、朱跃兰等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王庆国、陈纪藩、李宇航等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高思华、龚燕冰、倪青等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补肾化痰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应用技术田金洲、时晶、毕齐等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应用王伟、王庆国、郭淑贞等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王伟、王庆国、王天芳等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 商洪才、田贵华、吴大嵘等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菊苣水提物的新用途张冰、刘小青、萨翼等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药配方颗粒混合过程终点在线监控办法徐冰、史新元、乔延江等
202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中药制造测量学的理论创建、标准制订及关键技术应用吴志生、王振中、乔延江等
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6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分为和平街校区馆、良乡校区东院馆和良乡校区西院馆,馆内馆藏纸本图书144·87万余册,馆藏中外文电子书171·79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和文献管理软件60个;馆藏珍贵古籍包括明、清、民国等时期的木刻本、石印本、手钞本、影印本线装(含经折装)近4000种、4万册。此外,校图书馆还藏有任应秋教授捐赠古籍及图书,李茂如先生捐赠手稿及文献资料,知名教授捐赠图书,建院时期名老中医相关资料等。其自主开发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及民国线装书数字资源平台”“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 ,收录了学校自1980年代起发表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为广大师生提供相应检索、阅览服务。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是由中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刊物。其为中国6大检索系统10余种检索刊物的主要刊源,开设了“引航之声”“专家述评”“理论研究”“中药药理”等专栏,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

《现代中医临床》

《现代中医临床》是中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临床研究、临床观察、理论探讨等。其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创办于1982年,是中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高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该刊属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自《中医教育》创刊以来,已拥有中医、中药、西医多学科审稿专家共100多位,发表的论文稿源涉及33个地区、100多个院校。

《中医科学杂志(英文)》

《中医科学杂志(英文)》(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是一本国际出版刊物,以中医学(tcm)的先进科学研究为办刊特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教育部主管。其已被中国知网、vip、万方、ca等数据库收录,并入选t2级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