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朝阳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朝阳地理环境

北京朝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朝阳区地处北京市中南部,北接顺义区、昌平区,东与通州区接壤,南连丰台区、大兴区,西同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毗邻。介于北纬39°49′—40°5′;东经116°21′—116°38′之间,南北略长,最长约28千米;东西稍窄,最宽约17千米,总面积470·8平方千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

地质构造

朝阳区辖域无岩石露头。根据地质钻探所得岩心资料,辖域地质基底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所控制,西部属于北京凹陷东北侧,东南部属于大兴隆起北端。因此,新生界地层沉积受这两个构造单元控制。西部凹陷部分沉积深厚的第三系红色或紫红色胶结疏松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和砾岩,并伴有过去地质年代里喷发的玄武岩,厚度超过400米。东南部隆起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在王四营大柳树、双桥大鲁店一带古地形较高,缺失第三系沉积,基岩埋藏浅,大柳树深100米可见灰岩,焦化厂深167米可见震旦纪灰岩、海绿石、砂岩和页岩等,第四系沉积直接覆盖在古生代岩层上。第三纪末期,辖域古地形很不平坦,西高东低,并形成三个大洼兜:一个在东风农场、酒仙桥、东坝一带;一个在双桥、东柳巷、十里堡一带;一个在沙子营延伸到顺义县后沙峪一带。在洼兜内沉积300多米厚的第四系堆积物,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坝、金盏一带超过450米。

2022年2月3日1时55分在北京朝阳区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9·98度,东经116·52度。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4米。

地形地貌

朝阳区地貌平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平均海拔34米,最高处海拔46米,最低处海拔20米。

气候特征

朝阳区属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春季干燥多风,昼夜温差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少雨,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年平均气温11·6℃,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9℃,年无霜期192天;年平均降水量581毫米(1971—2000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1998年以来,气候暖干化明显,连年干旱。全年日照辐射总量为134·24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49%。全年日照时数共2841·4小时,以5月份最多,有279·1小时;6月份次之,有277·3小时。

水系水文

地表水

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间,河湖水系众多(见朝阳区河湖水系分布图)。朝阳区地表水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是唯一发源于北京的水系,其上游有温榆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支流。朝阳区北部大致以清河为界,东北部大致以温榆河为界。坝河与南来的亮马河、北来的北小河相交后汇入温榆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灌渠等局部河段流经朝阳区南部。朝阳区内河流总长度为151千米,另有110条中、小排水沟,总长度320千米。区内有朝阳公园湖、窑洼湖、红领巾湖、高碑店湖等湖泊以及鱼塘、水池洼地共约70多处,总面积980公顷。

朝阳区的主要河流的基本流向为:温榆河源于北京北部山区,自昌平区流入朝阳区,再经过通州注入北运河,是北运河重要水源之一。温榆河是区境东北部的边界河流,自上辛堡至坝河与温榆河会合处,长22千米。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源于海淀区的西部山区,穿过京昌高速公路流入朝阳区,在上辛堡汇入温榆河。坝河源于东北护城河的分流,经太阳宫、将台、东坝等乡,在沙窝村注入温榆河,也是温榆河的支流。北小河及亮马河是坝河的支流。通惠河位于朝阳区中部偏南,流向大致与京通快速路平行,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人工河道。1292年在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建议、规划、监督下,开凿了北京到通州的运河。通惠河西起东南城角角楼(东便门)附近,经庆丰闸、高碑店闸、花园闸、双桥闸、八里桥,注入北运河,该河在元、明、清三朝曾是南方粮食漕运到北京的重要河道。

地下水

朝阳区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除来广营、金盏一带是弱富水区(1000平方米/日)外,全区大部分地区是较富水区(1000—2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含水层分布有一定规律,含水层多埋藏在地面20米以下,最大厚度70米。五路居、大黄庄一带的厚度在50米以上,全区大部分厚度在20—35米之间。水位变幅在10米上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