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3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有北京市教委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类别 | 机构名称 |
---|---|
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古建筑安全与节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库 | 住房城乡建设智库 |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平台 |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文物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 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 |
北京市“一带一路”国际创新中心 | 北京市“一带一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创新中心 |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 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参与) | |
北京实验室 | 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参与)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电子废物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北京市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
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土木工程减隔震装置工程研究中心(参与)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0余项,1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近五年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年均r&d经费超3亿元。
获奖项目名称 | 校内完成人 | 单位排名 | 奖励名称 | 年度 |
---|---|---|---|---|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 王晏民、朱光、罗德安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徐世法、季节、陈家珑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 张怀静、戚承志、李崇智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防腐高效低温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 | 王随林、艾效逸 | 主持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4 |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李爱群、曾德民、解琳琳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20 |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 王家彦、梁贤英、林卫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5 |
发电机参数及运行方式、计算方法、程序及应用 | 李惠升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7 |
矿井(隧道)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方法研究 | 王怀秀 | 参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08 |
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宋国华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深地下×××关键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1 |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 郑文堂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混凝土结构耐火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栋栋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 杜晓丽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 韩淼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5 |
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张爱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陈家珑、李飞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8 |
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周文娟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8 |
参考文献: |
学术资源
馆藏与电子资源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25·9万册、可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70万册,大型开放的电子文献数据库38个。
学术期刊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筑大学主办的工程类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学报以刊登建筑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术论文为主,主要反映中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栏目有城市设计与建成遗产保护、绿色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生态修复与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城市与精细管理、城市治理政策与制度创新。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原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issn 2096-9872,cn 10-1250/tu,国际标准大16开本,2022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每逢双月月末出版。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上网期刊;并纳入rccse中国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