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个由1958年建段初期的700人担当一对列车的单位,现如今已发展成为有5000多人、固定资产达9311万元、担当23·5对旅客列车的大段,也成为呼铁局担当客运工作的大段。
包头客运段前身叫包头列车段,1958年5月1日由大同列车段、临汾列车段、太原列车段、第三工程局和铁道部8561部队抽调人员组成的包头客运段正式挂牌成立。建段初期有职工700余人,仅开行一趟包头至太原的133/4次列车。
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1958年10月开行了包头东至兰州的101/2次列车和包环列车;
1959年4月开行了包头至北京的63/4次列车和包头至永定门的141/2次列车;
1961年6月1日正式更名为包头客运段,将原运转车长的职能交给了包头车务段。
初期的包头客运段可以说,那时的乘车环境很艰苦。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包头客运段在安全、服务、卫生等工作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六十年代在全路率先开展餐茶具消毒,推广到全路各次列车并总结出“二、四、六”的餐车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包头客运段的管理水平,受到了铁道部卫生局的表彰,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89/90次列车在北方五局列车评比中,被评为“红旗列车”。
60年代包头客运段制定了《班组管理办法》;70年代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指引下,客运段对原制度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客运乘务工作细则》,对客运工作的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客运工作也随着《客运职工守则》的出台进一步规范,服务工作有了提高,路风工作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5年7月成立呼和浩特客运段。
1999年9月30日成立局客运中心,包头、呼和浩特客运段改名为包头、呼和浩特客运运营管理中心。
2003年9月,撤销局客运公司,恢复包头客运段、呼和客运段。
2006年3月由包头客运段、呼和客运段、临河车务段客运车队重新组建包头客运段。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