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蚌埠日报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蚌埠日报历史背景

蚌埠日报

历史背景

民国12年(1923年),蚌埠始有民办《皖淮报》。到解放前夕,时办时停的报纸累计有30多种,日发行量最高的一家报纸约3000份。建国后,除办好报纸、刊物外,于1950年开办有线广播,1961年曾开办无线广播10个月,1973年开办电视,1984年正式恢复电台无线广播。到1985年,全市有6种报纸,14种刊物,其中《蚌埠日报》发行量达到3·6万份。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初步配套,拥有发射、录像、节目合成等设备,其中大中型设备有73台(套)。广播电台自采自编的文字、文艺节目,每天达9小时25分钟。电视台除转播中央、省台电视外,自办节目每周4次,全年播出1900小时,覆盖半径达25公里。

民国12年(1923年),凤台人苏华英和颍上人杨焕臣在蚌埠创办《皖淮报》,为地方首次出现的报纸。至民国19年,先后创办报纸12种,民营多于官办。此间,中共长淮特委机关创办《红旗报》,为皖北地区最早的一份中共党报,发行范围为周围6个县。至民国26年,陆续出版过的报纸累计有20多种。

民国27年至34年蚌埠沦陷期间,除日伪政府办的一份报纸外,别无他报。抗日战争胜利后,除新办政府机关报《安徽新报》,及抗日战争前的《皖北日报》复刊外,民营报纸大多时间短暂。到蚌埠解放前夕,各家报纸均停刊。

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原解放区《江淮日报》社迁入蚌埠,于1月25日在蚌埠出报,为城市解放后的第一张地方报纸。至1956年,一些部门又先后创办有《工人画报》《工作通讯》《蚌埠通讯》《防汛快报》《蚌埠工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快报》等,但多数办报时间不长即停刊。1956年,《蚌埠报》创刊,定为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报。“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曾办过《造反派》《红蚌埠》等小报,时间不长亦停刊。

1981年,由市职工技术协作站创办《蚌埠技协》报。1983年,由市科协创办《蚌埠科技》报。1985年,为适应淮海经济区经济协作的需要,由《蚌埠日报》社附办《名产报》。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也分别办有校内报纸。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