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2021年2月,从百里杜鹃景区获悉,百里杜鹃推出“我在贵州过年·百里杜鹃免费玩”活动。
2022年7月22日,毕节市2022年旅游避暑季暨百里杜鹃彝族火把节如期举办。
祭花神
在百里杜鹃百纳乡,明朝年间已流传下来一部彝族《祭花经》,经文有3000多字。说明明代以前这一带就有了祭花神活动。据说受历史上“吴王剿水西”事件影响,祭花神活动停止了好些年,后来又兴起。改革开放后,当地人们又自发组织起来开展“祭花神”活动。“祭花神”是民间艺术“活化石”,“祭花神”活动的傩戏面具演出形式,以叙事性的表演讲述了彝族同胞从猿人到人的进化,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转变,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现彝族文明的辉煌历史。
百里杜鹃的祭花神活动每年都要念《祭花经》。据《祭花经》记载,以前的时候,花有淡旺季之分。开得好的一年,就风调雨顺,庄稼很好,六畜兴旺;开得不好的一年,庄稼就长得不好,还容易受灾,人们生活也不顺利,有时还有瘟疫等病流行。于是就认为花是有神灵的,花神左右着一年的运气。于是有一年,相邻的几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一起商量,决定请布摩来祭花神。找繁花成片的地方,选一棵最大的树,献上鸡猪羊等三牲酒礼,举行盛大仪式祭花神。之后,祭花神活动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彝族火把节
彝族拥有“火的民族”的赞誉,彝族先民发明用火、崇拜火、又敬畏火,火既能照明、取暖、熟化食物,又具有驱赶野兽、驱鬼避邪的作用,还有火灾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因此每年“火把节”要举行祭火、迎火、送火等仪式,所有活动结束后,要举行送火仪式,把不规矩的火送回取火的地方,以免祸害人民。
彝族“火把节”以火为中心,分为取火、祭火、玩火、送火几个环节,准备好火把、祭祀等相关道具后,在布摩的主持下,逐一进行每个环节,最神秘的就是布摩吟诵取火经、祭火经、玩火经和送火经,活动仪式庄严、神秘。 彝族火把节最热闹的要数夜晚众人举起火把形成一条火龙入场,随着布摩吟诵的玩火经的声音绕场正三圈反三圈,然后把火把全部集中到柴堆中点燃篝火,熊熊火焰照亮彝家阿哥阿妹的脸庞,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索玛花,劳作了一年的彝家人在篝火外围成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白族的“团圆节”
2005年初,在当时大方县民宗局的支持下,通过白族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将白族团圆节的时间改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当天,周边十里八乡的白族同胞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小桥新村白族文化广场,共同参加这一民族文化盛宴。早上的拦路酒和中午的长桌宴,让远方的宾客品尝白族人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和美味佳肴。苗族的“跳花节”
跳花节是毕节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世代传承不息。凡是有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跳花场,影响极为深远,人气十分旺盛。毕节苗族跳花节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传,古时人间并没有跳花节,只有天帝家才举办。天帝家每次举办跳花节,都要派人到人间邀请苗族芦笙手,去花树下跳芦笙舞。有一次,天帝家请优秀的芦笙手多同去天上跳舞,被天帝家的小女儿纠缠不放。多同的爱人找到天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带回人间。跳花节的管事发现神仙和人产生了矛盾,于是拆掉了天梯,把花种丢到毕节的肯尼博闹(苗语地名),从此人间才有了自己的跳花节。后来,各地举办跳花节,都要赶马去肯尼博闹驼一撮泥巴,带到新的花场栽种花树,这样的跳花节才具有灵性。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