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钟德宏作为大方县委工作组的成员到该县普底、鹏程等地农村工作,目睹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认定很有观赏价值,就向大方县委及有关部门建议保护和利用,但没有引起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钟德宏到大方县文管所当专职文物员,此时发展旅游产业开始受到各级的重视,钟德宏重新萌动推荐百里杜鹃的想法,并于1983年暮春到普底花区考察“黄坪十里杜鹃”。
1983年夏天,时任贵州省顾委主任的徐健生到毕节考察了解毕节旅游资源状况,钟德宏向徐健生详尽汇报了黄坪十里杜鹃的情况,徐老很感兴趣说,来年杜鹃花开时节,亲自去花区考察。1984年3月,恰逢百里杜鹃隔年一遇的繁花期,钟德宏夫妇联名给徐老写了信介绍杜鹃花开情况。1984年4月初,徐老委派省建设厅园林处同志到普底乡观看,到贵阳作汇报。1984年4月16日,徐老亲自到普底花区考察。4月20日,省顾委根据徐老的安排,组成科学界专家、新闻记者、文艺工作者参加的“普底杜鹃花考察团”,对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处的杜鹃花进行了详尽考察。根据考察结果,杜鹃花林区的覆盖面积,覆盖大方县普底、大水、黄泥和黔西县金坡、仁和的多个乡镇,绵延百余里,品种、色彩繁多,而普底、金坡更是精华花点,徐老遂定名为“百里杜鹃”。
1984年5月5日,《贵州日报》以《百里杜鹃花似海,高原景色更壮观,黔西北发现大片杜鹃林带》为题,首次报道了百里杜鹃被发现的新闻。接着,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和介绍了百里杜鹃。由此,百里杜鹃声名远扬,并在后来旅游产业不断升温发展中,戴上了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贵州十大风景名胜区等桂冠。
2012年4月,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区对景区旅游公路进行改造。具体线路改造,即对(黔西)野坝一百里杜鹃—普底(大方)黄泥塘一 (百里杜鹃)普底旅游公路进行改造。改造以公路大修为主,兼顾景观构建及公路绿化和美化,主要是对景区的路线、迎宾门及观景台、路基整修、交通安全设施标志进行改造。
截至2025年2月,百里杜鹃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质改造项目全力推进中。提质改造项目总体来看分为17个方面26个子项目,涉及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西门游客服务中心改扩建、景区商业提升改造、景区旅游公厕提质改造项目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