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安化公司的前身为安阳化肥厂,始建于1969年,是周恩来总理在1965年召开的北方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上亲自确定的项目之一。建设规模为年产合成氨6万吨、尿素11万吨。
1966年11月,遵照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方针,经过三年的勘测设计和筹备工作,1968年8月2日,厂前区平整土地工作全面开始, 1971年2月25日,经过四年的努力,全部设备安装完毕具备试车条件, 1972年3月投产,总投资6365万元。
1978年,安阳化肥厂实施填平补齐,至1982年基本完成。从而根本上扭转了安化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在此后15年中,安化坚持走科技兴厂、技改发展的道路,先后完成了3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工程和一次改扩工程,使安化的生产能力大幅攀升。在1989年使生产装置具备了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1992年,安化投资4100万元进行了12项内容的技改工程,完成的当年合成氨产量即超过了8万吨,尿素产量超过了13万吨。这标志着安化在生产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5年9月,安化自筹资金7000余万元,用13个月时间建成的相当于中型企业规模的甲醇项目投产,结束了安化产品单一的历史,增强了安化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
1995年,安阳化肥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以安阳化肥厂为核心企业的安阳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成立,成为河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998年9月8日,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成立,成为安化企业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公司对一批辅助单位相继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剥离经营,初步明确了精干主体、突出主业的发展方向。
从1996年4月破土动工,至1999年二月投产,“八一三”改扩建工程,总投资6·7亿元,使系统生产达到了12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的年生产能力,安化形成了新、老系统年产20万吨合成氨、40万吨尿素的生产规模。
1998年7月基本完成“一二二零”技改工程了这项工程,使老系统达到了年产12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在连续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的同时,安化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敢于大胆引进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先后重点技改项目100多项,有效的解决了生产工艺上的薄弱环节。仅1992-1999年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项,其中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省部级奖5项。坚持不懈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安化走上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成功之路。安化的技改工作也得到了化工部和同类型企业的重视。1996年6月,全国中氮肥企业技改工作在安阳召开,安化的技改经验得到了高度评价,被作为一种模式向全国中氮肥企业推广。在长期的技改工作中,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为安化的发展壮大积累了非常难得的人才资本。
从2000年以来,面对异常严峻的市场形势,安化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于2001年底研制出了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纯度α-亚麻酸软胶囊,并相继研制出高纯度α-亚麻酸原液、高纯度α-亚麻酸微软胶囊、高纯度α-亚麻酸粉末化颗粒等系列产品。与此同时,安化还立足企业自身技术装备和工艺条件,科学合理的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向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方向快速迈进。2002年 5月——2003年10月,集团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了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混甲胺、2万吨dmf产品的甲胺/dmf项目,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九天公司。2004年初,甲胺/dmf装置正式投产。
安化依托技术进步取得的优秀业绩,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的肯定与嘉许。2000年安化又被国务院遴选为中越政府经援项目——越南河北氮肥化工公司技术改造工程的总承包单位。至2002年8月16日全部建成投产。2003年4月和7月份,中、越两国政府分别派团赴北氮技改现场对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使北氮公司年生产能力从6万吨合成氨10万吨尿素扩展到9万吨合成氨15万吨尿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朱镕基总理提出的帮其扭亏为盈的目标。援越项目的胜利竣工,得到了中、越双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2009年4月,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拉伸产业链条,实施战略重组,吸纳安化为第六成员单位。新成立的领导班子按照河南煤化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要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从安全管理、双基管理、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文化宣贯、干部竞聘、定岗定编、人员输出、分八大板块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安化公司定位于“大化肥、精细化工”,公司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公司全体干部职工 正以昂扬的斗志,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有条不紊地落实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共同迎接安化美好的春天!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