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来皖视察,15日到达合肥。兼任校长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同志请示了两件事:一是安徽省省会是否迁往芜湖;二是为开学在即的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同志忙完了一天的视察,兴致很浓,于16日深夜欣然命笔,一连写了4幅“安徽大学”校名,并给校长曾希圣同志写了一封信:
曾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
精神文化
校训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校歌
歌词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
社团文化
名称 | 简介 |
---|---|
青年志愿者协会 | 带领市民和孩子们参与残障人士体验活动,进行无障碍宣传,多次获得校级、市级的志愿服务荣誉,两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
农民之子协会 | 该协会是我省第一个以研究“三农”问题为特色的公益性、学术性、实践性的学生社团 |
大学生国防教育协会 | 旨在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
红月动漫社 | 社秉持“天下有萌即是爱,天下宅友是一家”的宗旨,致力于发展创新二次元文化 |
注:排名不分先后,仅展示部分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