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安徽省立大学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清廷,在新敬敷书院的基础上创立求是学堂。1901年11月,安徽巡抚王之春改求是学堂为安徽大学堂,安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1902年,安徽巡抚王之春改求是学堂为安徽大学堂。1904年,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1905年,安徽高等学堂由鹭鸶桥迁往同安岭老敬敷书院旧址新建成的校舍,并将学额扩大到240名,实际招生300名。
1906年,著名翻译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先生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高等学堂停办。1922年,安徽省省长许世英采纳皖籍名流建议,组织安徽大学筹备处,筹建安徽大学。
1926年4月,高世读出任安徽省长后,令教育厅积极筹备“皖省之大学”;秋季,正式成立安徽大学,先行招收大学预科生,一年后开办本科。
1928年2月,安徽大学在《申报》等报刊上发布招生简章,宣布安徽大学本年成立,招收预科生172人,分两批考试和录取;4月10日,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筹备近七年之久的安徽大学正式成立;11月,安徽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1929年2月1日,省政府第七十七次会议通过《安徽省立大学组织大纲》,正式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2月14日,省政府决定,程天放兼任安徽大学校长;6月,程天放向省政府递交辞呈;8月,省政府任命王星拱为校长;9月27日,《安徽大学校刊》出版,每周一期,每期4版。
国立安徽大学
1939年,安徽大学同学会在立煌正式成立,选举理事9人,候补理事3人,制定《同学会章程》,其宗旨为联络校友,争取早日恢复安徽大学。
1946年1月25日,教育部决定重建安徽大学,直属教育部,即“国立安徽大学”,组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9月30日,教育部任命陶因为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学校礼堂举行。
安徽大学时期
1949年12月,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共设文艺(内分中文组、外语组、艺术组)、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森林、艺术专修科及师资训练班。
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师5人、学生2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敦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师专和院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调往浙江农学院,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调整后的安徽大学分为师范、农学二院;同年,安徽大学各项工作重新走向正轨,教职员工达到499人,其中教师186人,在校大专学生967人。
1953年,学校又对部分系科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本校化学系,本校数学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
1954年2月,政务院决定将安徽大学师范、农学两院分别独立建校,成立安徽师范学院(校址仍在芜湖)和安徽农学院(校址迁往合肥);原安徽大学物理系教职工及二、三、四年級的327名学生和中文、外语、数学、生物、化学部分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搬迁到省会合肥,建设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方志明任第一副书记;8月25日,学校印发《关于启用印章的报告》,自即日起开始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之“合肥大学”钢质印章;9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为学校题写校名“安徽大学”,学校把9月16日定为校庆日;10月24日,学校印发《关于启用安徽大学印章事》,“合肥大学”已改名为“安徽大学”;10月13日启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之“安徽大学”钢质印章,原“合肥大学”印章同时作废上缴。1969年底,在全国高校撤并调整中,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外语系并入安徽大学。
1978年,安徽大学被确定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81年11月,哲学系的西方哲学和数学系的基础数学两个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学校陆续有法制史等7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1996年,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12月,安徽大学正式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
1999年,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安徽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计划;同年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安徽银行学校、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211工程”、“九五”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统一组织的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家宝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2004年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2006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2007年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2年,获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5日,安徽大学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揭牌仪式。8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协议会签文件正式颁发。按照共建协议,教育部将安徽大学发展建设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月,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2020年,didier astruc教授与安徽大学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团队合作申请并获批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4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合作举办“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该学院是安徽省获批的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性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1月,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6月,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9月,入选特色基地(教育);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被确立为“高校智慧思政实验基地”;同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试验基地”;4月15日,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正式成立;5月,“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在安徽大学正式启动建设;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成立金寨路校区管理委员会;9月9日,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揭牌成立;10月,安徽大学申报的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立项。
2023年3月,安徽大学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4月,安徽大学新增数字经济、量子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5个本科专业;5月9日,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4年4月23日,安徽大学—安徽智氢氢能源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11月,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基地主体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11月8日,安徽大学妇联成立。11月22日,安徽大学中柬学院揭牌成立。11月23日,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安徽大学——滁州华瑞微电子“车规级sic功率芯片”联合研发中心揭牌。11月25日,安徽大学智能学部成立。智能学部成立前夕,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安徽大学奇瑞现代汽车产业学院揭牌。
2025年1月6日,寿县人民政府和安徽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寿县寿春大剧院举行。1月,由安徽大学和合肥市暨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基地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2025年4月3日,南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惟安率队赴安徽大学开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对接,与安徽大学党委组织部、国内合作处、人工智能学院负责同志座谈交流。
2025年4月,安徽大学与安徽开放大学正式签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两所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过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